WikiTX 纺织网 首页 聚合资讯 纺织资讯 查看内容

0 评论

0 收藏

闷声卖10亿的“中国版迪卡侬”,这个福建品牌如何征服老外? ...

纺织探索者 2025-8-14 16:31 033 所属专栏纺织资讯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核心提示:一个来自福建的品牌baleaf,瑜伽 leggings 单品在亚马逊上做到了服饰大类第一,品牌收入也闷声达成 10 亿。 过去十年,来自大洋彼岸的lululemon在中国缔造了一个增长奇迹 ...
核心提示:一个来自福建的品牌baleaf,瑜伽 leggings 单品在亚马逊上做到了服饰大类第一,品牌收入也闷声达成 10 亿[1]。

过去十年,来自大洋彼岸的lululemon在中国缔造了一个增长奇迹,但少有人知的是,在中国中产买爆 lululemon 的同时,北美人也在爆买来自中国的瑜伽裤。


一个来自福建的品牌baleaf,瑜伽 leggings 单品在亚马逊上做到了服饰大类第一,品牌收入也闷声达成 10 亿[1]。


图片


这引起了刀法的好奇,研究了它的发家史后,我们注意到两个有趣之处:


不少人将 baleaf 称为平替版 lululemon,但我们认为其实更像是中国版迪卡侬。


创始人徐慕瑄从学萨克斯[2] 、卖手机,再到 37 岁创业[3] ,虽为跨界,发展思路却颇为清晰。


为什么这么说呢?


01 用“小惊喜”,打造“大爆品”


产品是一切的根基。所以,我们直接从 2 款爆品切入。


首先是骑行坐垫“027”,这是 baleaf 的第一款产品,为什么是骑行呢?


一个关键原因是,公司合伙人是骑行爱好者,也有海外生活经历。因为自身是消费者,对骑行圈的痛点洞悉透彻,所以在做产品开发时,花了很多心思在让坐垫具备支撑功能的同时,还能轻薄舒适[1]。


在发现需求,并联系厂家开发后,baleaf 大胆备货,上市后亚马逊美国站月销量突破了几万件。


第一款产品就爆了,对一个新品牌来说属实是梦幻开局。


除了带来现金流,这还有两点重要意义。首先是坚定了品牌开发产品的信心,其次是打开供应链,如通过这一单品触达的供应链,baleaf 还推出了骑行短裤等。


图片


骑行依然是 baleaf 的重要品类之一


其次,是瑜伽短裤。


瑜伽裤许多品牌做,实惠的瑜伽裤也不在少数。为什么 baleaf 能成为爆品呢。很多时候,消费品产品的差异并不在颠覆式创新,而在于一些“小惊喜”。


baleaf 的瑜伽短裤,满足了两个小诉求:第一,能放东西的侧面口袋,不只是能放下一张卡,而是能放下手机[4] ;第二,更丰富的尺寸,有多种长度可选。


这种细节还能在更多产品中看到,比如可以露出运动手表的跑步上衣,方便跑者随时关注运动状态。baleaf 是如何关注到这些的呢?


一位细节是,一位 baleaf 前员工在播客中分享[4] ,因为亚马逊平台自带客服,baleaf 是他在厦门跨境电商中见到少有会设置客服的公司,关键职责是收集反馈,反哺到供应链,不断升级产品,“而不是卖一年,一堆差评,链接就废掉了”。


图片


看完上述 2 个爆品,你应该可以感受到,虽然背靠强大供应链,但 baleaf 没有止步于当供应链的搬运工,贩卖“性价比”,而是加入了巧思。而巧思,就来自于一个个大品牌看不上、还未抓住的细小需求。


这一套打法,如今可能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有新意。但如果回到 baleaf 成立的 2014 年左右,观感会很不同。


当时的跨境电商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呢?国外电商和国内货源之间存在差值,一支笔在中国卖 1 元,在美国就是 1 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多一个品、多一个渠道,就代表着多一份进账。但 baleaf 却选择了聚焦,从亚马逊这一渠道、骑行这一细分赛道开始,完成了起家,并一直锁定在运动赛道。


想 5 年,看 3 年,认认真真干 1 年,徐慕瑄的这句话[3] 概括了 baleaf 的布局。


02 人群唯一,比品类第一更重要


不过,早期的“聚焦”,也可能变成后期的“局限”。


比如在谷歌搜索 baleaf 时,会跳出一个这样的相关问题:baleaf 是不是属于亚马逊?


毫无疑问,baleaf 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心智。回顾这个品牌的发家史,它确实把“爆品”利用得很好。爆品的本质,是一个用户需求的集合点。


品牌可以借此单点,实现双向突破:一面在 B 端打通供应链,提高效率;一面在 C 端不断沉淀品类心智。


2017 年,baleaf 搭建起了 5 大基本品类:瑜伽、跑步、户外、冲泳、骑行,从单一品类实现了全系列全套服饰的扩张[1]。


这等于是把一个个产品的“点”,连成了 5 条齐头并进的“线”。而平价、同场景、全品类的定位,则让消费者可以在同一个订单中购买多件产品,高连带率带来了更高转化率和利润率[4] 。


图片


这与迪卡侬的逻辑是十分相似的,而不是 lululemon 那样,依靠超级人群构成增长飞轮。


这也是如今 baleaf 面临的一个新鸿沟——从“品类品牌”到“超级品牌”,关键是从占领品类到经营人群,成为人群的心智首选,从而获得可持续的复利式增长。


图片


baleaf 已经意识到了转变的重要性,近几年动作频频:成立品牌部、做品牌升级。徐慕瑄也曾总结,品牌转型,核心矛盾是满足更多人,还是满足你的目标客户[5]。


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失去的是确定的收益,得到的却是不一定能实现的更高天花板。


比如 baleaf 在试水品牌升级的 2023 春夏新品 sweatleaf 系列产品时,就碰到了虽然定价更高,但更高的成本、更高的广告费率、更低的转化率,反而压低了利润率的开头难[6]。


但转型又是势在必行的,在 baleaf 的众多动作中,我们觉得有一个点值得拿出来说说——联名。


联名是破圈的常规动作,如 baleaf 与羽绒服品牌 OROLAY 合作,也是为了破圈,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路。


第一,从人群的角度来做事。baleaf 与 OROLAY 牵手,背后是共享相近的客户群体——以 30 岁以上女性为主导,她们追求品质生活、青睐舒适自由的品牌理念及多场景穿搭[7]。


在这个遍布红海的时代,很多时候,成为某个人群的唯一,比成为品类的第一更为重要和有效,所以品牌在做动作时,需要时刻把人群放在心里。


第二,想清楚品牌独特心智是什么。这次联名满足的是美国消费者在瑜伽服搭配外套出行上的需求,但借此,baleaf 也传递了自己多场景可包容、可互搭的心智,而这背后是它在多品类上的强项[8] 。


诚然,baleaf 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不过从数据来看,在官网流量来源占比中,直接来访目前占据了最高比例,达到 35.56%。


图片


一般来说,这代表着不错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虽然目前官网在品牌的整体营收中,占比必然不高,但传递出的是不错的讯号。


03 分析师点评


做品牌,有意思的一点是,同样是找增长,有时候要靠做加法,有时候却要靠做减法。前者如 SKU 和品类的扩张,后者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品牌心智塑造。


这种张弛有度,也是对品牌创始人的极大考验。


萨克斯专业毕业,本跟着小剧团在到处演出的徐慕瑄,因为有了“35 岁成为女企业家”的梦想,转头就卖起了手机。从导购员干起,半个月被提为督导,一年不到做了大客户经理[2] 。


后来,她又干起了制造业,一头扎进供应链,最终踏入跨境电商。看似跨界,但她其实在生产端和消费端都积淀了许久,而关于生意的逻辑和人性的逻辑,太阳下总是没什么新鲜事。




参考资料:


[1] 36氪,从代理商到独立品牌,厦门运动服装大卖 BALEAF 收入已超 10 亿元|insight 全球


[2] 俊亿运动生活,徐丽芬:立志做大体育跨境电商“女王”


[3] 厦门大学 EMBA中心,厦E她力量系列访谈


[4] 出海进行时,从厦门 Top 服饰出海品牌“毕业”后,我打怪升级的这些年


[5] 2023年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高质量出海,解锁新增量”圆桌


[6] 亚马逊,《水手计划》第三季


[7] 跨境派,联名款火出海外,这些出海品牌销量暴涨 50%,他们做对了什么?


[8] 出海六边形,从山姆到 Baleaf, 爆品背后的商品管理才是必修内功




( 转自: CFW服装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