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们不聊波司登的羽绒服卖得多贵,而是聊聊这家以品牌出名的企业,怎么把制造力卷到了羽绒服代工的天花板?
上次我在写阿迪达斯的中国供应商名单时,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波司登常熟制衣厂、雪中飞制衣。 我愣住了:波司登?不是羽绒服品牌一哥?怎么成了阿迪达斯的核心代工厂? 于是,忍不住翻了它的财报,这一看,才发现自己小看了它。除了大家熟知的品牌生意,它的 OEM+ODM代工业务去年做到 33.73 亿元——在羽绒服制造这个细分领域,足够排进“代工之王”级别的行列。 所以,所以今天这篇,我们不聊波司登的羽绒服卖得多贵,而是聊聊这家以品牌出名的企业,怎么把制造力卷到了羽绒服代工的天花板?
从工厂干起的品牌,不靠代工吃老本 1976 年,高德康在常熟带着 10 个裁缝、8 台缝纫机起步。在常熟干起了羽绒服加工的活,那时候没有品牌概念,全靠手艺和质量。当时的常熟是羽绒服产业的热土,羽绒加工、缝制车间、配套厂密得像棋盘格,波司登就是在这种环境里脱颖而出。 1992年,“波司登”三个字正式注册商标,才算从“做别人”转向“做自己”。但就算有了品牌,制造这条线它也从没松过手,反而越投越深,把制造当成品牌底气,一头扎进产线系统、工艺细节、实验室检测,硬是从贴牌工厂,卷出了一整套高标准制造体系。 所以,常熟一直是它的制造大本营。背靠长三角的面辅料产业群和熟练工人资源,让它在效率和品质上都心里有底。 2007年上市之后,波司登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直接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标准来改造,把40多年的代工经验,用数字化和系统化重新打磨,做成了一整套能应对品牌高端化的制造体系。 智能化+柔性化,波司登工厂怎么打磨出来的? 很多人知道波司登,是因为卖两三千的羽绒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造能力有多猛。 它把一整套传统羽绒服制造流程,卷成了今天的智能制造系统。在常熟生产基地,自动裁剪、智能吊挂、自动充绒,只是它的基础标配,它在核心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率超过90%,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效率提升44%,研制周期缩短25%,运营成本下降21%。 最牛的黑科技,是它的智能充绒系统。每一克羽绒,都能通过云端控制,精准控制到0.01克,充绒完后直接超声波封口,干净利落,解决羽绒行业最头疼的“跑绒”问题。整个过程在洁净无尘环境中完成,和传统羽绒生产车间完全是两个维度。 除了设备,它还自己研发了一套GiMS服装智能制造系统。把“原料入库→裁剪缝制→充绒检测→成衣出厂”全过程打通的数据闭环。全流程实时可视、智能分析、系统决策,真正做到了柔性化生产和小单快反能同步执行。最快 6 分钟出一件羽绒服,7-14 天即可交货。 波司登的制造体系,不只是自动化和数字化,更是区域布局和资源协同的系统化结果。常熟是它的传统制造大本营,而哈尔滨则是它近年“向上游打穿”的关键点,从羽绒原料加工、智能充绒、高端羽绒成衣,全流程闭环。 同时,它还有自己的CNAS认证实验室,能模拟南极极寒环境做测试;自建羽绒检测体系,标准高于国标;并参与国际羽绒标准的制定。很多人看到波司登3000+的售价,会问“值不值”——那套实验室、检测线、封装工艺和专利体系,就是它敢标这个价的底气。 这一切,不是为了做一单代工,而是为了能撑得起“登峰”系列、撑得起品牌高端化,也撑得起今天的代工毛利。 代工不是“补贴”,是品牌升级的磨刀石 去年,波司登营收 259.02 亿元,利润 49.67 亿元。不过核心还是羽绒服业务,占到 83.7%;而 OEM+ODM 代工业务虽然只占 13%,但也有 33.73 亿元——放在羽绒服制造圈里,这已经是“顶流工厂”级别的体量。 更关键的是毛利率。代工业务能做到 19.1%,在成衣制造里是个什么水平?行内人都懂,大部分工厂只能混在 5%-10% 的区间,能干到 15% 已经谢天谢地了。这 19% 靠啥?一方面靠自动化+数字化的精细化管理,把能省的环节全省下来;另一方面是真效率,流水线又快又稳,不是靠人猛干出来的那种“假快”。 当然,也有隐患,OEM/ODM 前五大客户贡献了 90.4% 的收入。这种集中度,优点是好管理,缺点是“命运绑定”,一旦大客户松手,波动就会很大。对波司登来说,这块本来就不是主业,但正因为不是主业,才走得更稳。 从“羽绒服”到“高端符号”,波司登品牌打到哪一步了? 波司登的品牌矩阵,是靠制造能力硬撑出来的。主品牌波司登,高端化这几年提速很快,吊牌均价从 1000 多一路推到 2000+,正在冲击 3000 元区间;顶级“登峰系列”更是直接拉到万元级,对标 Moncler、Canada Goose。能撑住这个定价的,不是价格表上的胆量,而是设计出来的款,工厂能马上按高端标准、零失误地做出来的底气——这就是制造的硬实力。 其次雪中飞和冰洁,分工同样清晰:一个抓年轻时尚,一个主攻性价比,。依托的都是波司登的快反工厂和外协网络——上新快、补货快 这样一来,波司登把价格带从几百元到上万元全包圆了,而且每条产品线的底层逻辑,都是同一套制造能力:又稳、又快、又能规模复制。看起来是市场布局,其实是制造力向外延伸的能力,也是它敢在国际舞台上走秀、卖高价的底气。 我有话说: 波司登的“双轮”,和传统的“品牌+代工”不太一样。它的主业是品牌,制造是背后的发动机,它用制造力撑起了高端化的野心,也用品牌力反向拉动了制造体系的迭代。 ( 转自: CFW服装经理人 ) |
2025-8-15
2025-8-15
20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