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8日,日本迅销集团旗下廉价品牌GU极优广州维多利门店正式进入清仓倒计时,8月16日将彻底关闭。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国际平价时尚品牌在华水土不服的又一缩影——当品牌力根基薄弱,纵使背靠巨头,也难以抵御中国市场的凛冽寒潮。
7月18日,日本迅销集团旗下廉价品牌GU极优广州维多利门店正式进入清仓倒计时,8月16日将彻底关闭。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国际平价时尚品牌在华水土不服的又一缩影——当品牌力根基薄弱,纵使背靠巨头,也难以抵御中国市场的凛冽寒潮。
回溯GU的中国之路,2013年伴随优衣库旗舰店登陆上海淮海路,2019年再入广州核心旗舰店,看似步步为营。然而十年过去,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存在感依然微乎其微。母公司迅销最新财报揭示其窘境:截至5月底的第三季度,GU收入虽增4.1%,但营业利润暴跌12.1%,净利润骤降15.3%。集团直言不讳:采购成本攀升叠加扩张失败,是其深陷泥潭的主因。 GU的困境令人想起另一国际巨头Gap的惨痛教训。Gap曾试图在中国复制其美国成功路径,押注知名度几乎为零的平价品牌Old Navy,却轻视了主品牌Gap的潜力。最终结果是双输:Old Navy未能打开局面,Gap错失发展良机,最终黯然退出,将业务交由本土电商代运营。这一战略误判的核心,正是低估了中国市场对成熟品牌认知与信任的刚性需求。 反观GU的母品牌优衣库,虽凭借强大的品牌力在中国深耕多年,如今亦难言轻松。2025财年前三季度,优衣库中国内地门店净减少9家至917家,全年新店计划从60家大幅缩水至45家。更严峻的是,其大中华区三季度收入下滑3%,营业利润跌幅更深达8%。消费疲软正迫使优衣库从扩张转向收缩,核心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其太古汇门店亦已关闭)压力尤甚。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消费战场,品牌力是生存的护城河,而非价格的通行证。缺乏足够品牌积淀与认知度的国际平价品牌,即便有巨头背书,也难以撬动中国消费者心智。GU的“调整期”与Old Navy的败退,本质上都是品牌力建设滞后的苦果。 当优衣库自身都开始精打细算、严控成本,GU在华前途更显晦暗不明。国际品牌若无法在中国市场构筑坚实的品牌护城河,无论出身多么显赫,都可能重蹈覆辙——从踌躇满志的开店,到黯然离场的清仓。 中国市场从不相信“平价即正义”的神话,它只认可用品牌温度与价值穿透消费迷雾的勇者。当GU的清仓海报在维多利广场飘落,Old Navy的教训再次回响:在东方这片挑剔的商业土壤上,没有深入人心的品牌力,再低的价签也撑不起国际品牌的野心。 ( 转自: CFW服装经理人 ) |
2025-7-22
2025-7-22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