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年前,当时名字叫Demna Gvasalia 被开云集团任命为巴黎世家的创意总监,那时的他刚凭借 Vetements 这个以反时尚自居的小型品牌搅动整个巴黎,他出身Maison Margiela体系,深谙解构、伪装以及仿真之术,也熟悉这个社会媒体的运行规律。他的野心从一开始就不是改良时尚,而是篡改它的语言系统。
Demna在巴黎世家的最后一场秀在昨天结束,10年的Demna时代就此划上句号。我们或许终于可以冷静地提出一个问题,巴黎世家到底在讨论什么? 这不是一个关于裙摆长短、剪裁轮廓的讨论,它更像是一道横亘在整个当代创意行业面前的黑影,当人们越来越不相信意义,时尚还能做什么? 十年前,当时名字叫Demna Gvasalia 被开云集团任命为巴黎世家的创意总监,那时的他刚凭借 Vetements 这个以反时尚自居的小型品牌搅动整个巴黎,他出身Maison Margiela体系,深谙解构、伪装以及仿真之术,也熟悉这个社会媒体的运行规律。他的野心从一开始就不是改良时尚,而是篡改它的语言系统。 他没有试图复兴巴黎世家传统,也没有致敬 Cristóbal Balenciaga 的建筑式剪裁,他一开始就选择背道而驰。 他用仿旧鞋底、破洞毛衣和像是快递员制服的外套冲击T台。他把模特放进洪水、雪暴、黑洞与灾难模拟场景里,让一场本该精致有序的时装秀变成对现实世界的视觉灾难排演。 他不是在设计,而是在提问。 要知道的是,现在的提问比答案更加难。Demna 提出的那个问题是危险的,如果美不再重要,如果奢侈本身也值得被嘲讽,那么,穿一件衣服究竟是在表达什么?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穿得像谁都不是,那么品牌和身份的关系是否彻底瓦解。 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激进,反而异常冷静。他选择制造真空,他从不主动赋予设计以明确意义。他发布广告时刻意模糊信息边界,当巴黎世家陷入争议,他的回应既不强烈也不彻底。他始终维持着一种模糊而危险的沉默,让消费者在不确定和投射之间自我完成意义建构。 但与此同时,Demna 的作品又是高度可识别的。他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视觉系统,椭圆的肩膀、粗暴的剪影、符号化的高价平凡物品(雨披、手提袋、T 恤),以及看起来像什么都不像的街头感。他的品牌语言像病毒一样侵入街头、社交媒体和快消品牌,他也让讽刺成为一种主流语言。 你越批评巴黎世家,你就越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一切,不是偶然。 Demna 非常清楚媒介结构已经改变。在今天,传播的路径不再是由品牌创造,媒体解释,最后消费者认同,而是由社交媒体自行扭曲、转发和挪用。在这样的语境下,越明确的表达,越容易被消解,越模糊的姿态,反而越容易流行。 所以他反其道而行,拒绝解释和表达立场,转而以图像符号占据注意力。他不讲故事,只制造符号。你可以恨巴黎世家,但你不能不知道它,你可以看不懂,但你不能不点击它。它不靠设计赢得认同,而靠引发混乱吸引注意。 讽刺的是,Demna 的去意义实验,在商业上取得了最大成功。 ** 年他入主品牌时,巴黎世家的营收约为 4 亿欧元。到 2022 年,这一数字已突破 20 亿欧元,成为在 Gucci 增速放缓背景下,开云集团中表现最强劲的品牌之一。他用对奢侈的讽刺,换来了资本市场的掌声,他用对美的拒绝,赢得了新时代消费者的拥抱。 换句话来说,巴黎世家精准地抓住了现代消费者对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日益复杂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奢侈品市场对创新叙事的巨大渴望。 这意味着,他从来就不是边缘主义者。相反,他精确地站在了主流的深层结构之中。 可以说Demna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版本,一个关于信息焦虑、文化碎片化、符号滥用、道德冷感的现实主义。 他告诉我们你不需要喜欢时尚,你只需要参与它。你甚至可以仇视它,但只要你转发、模仿、评论,你就是系统的一部分。巴黎世家,不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次意识形态测试。 在 Demna 的十年里,巴黎世家彻底完成了从设计品牌到语境品牌的转型。它的产品并不依赖于剪裁、材质、功能以及故事,而依赖于语境依附能力。它可以与 Kanye West、Kim Kardashian、Justin Bieber 携手打造话题,可以在全球争议中维持曝光,也可以像乌托邦一样自我崩塌。 这种去结构化的姿态,并不新鲜。它在电影里是Lars von Trier,在文学里是David Foster Wallace,在哲学里是Jean Baudrillard。但在时尚界,Demna 是将这种结构执行得最精确、最高效的那一个。 那么我们的问题回来了,时尚还能提供意义吗? Demna 给出的答案,或许是它从不需要意义。它只需要被传播、被误读、被参与。穿巴黎世家的,并不是一个有立场的你,而是一个愿意成为某种流动性身份的你。 他让我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意义不再是结果,而是资源。 你可以演绎它,调侃它,消费它,但千万不要真正相信它。因为一旦相信,它就不再流行。 巴黎世家的十年,不是一场设计实验,而是一场意义的拆解与重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个信息膨胀、信仰匮乏、表达过载、审美疲惫的时代。 Demna 走了。但他留下的,不是一套风格,而是一整套新的思考方式。 对于下一任设计师Pierpaolo Piccioli来说,挑战不在于如何设计得更好,而在于如何在一个已经失去了意义的结构中,再次唤起某种真实的感知。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再次回到对美的信仰。但在此之前,巴黎世家的这十年,将永远被记作一次时尚界最诚实的信仰真空演出。 ( 转自: CFW服装经理人 ) |
2025-7-11
2025-7-11
20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