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TX 纺织网 首页 聚合资讯 纺织资讯 查看内容

0 评论

0 收藏

焕华纤维赵莉:“我们一定能成为行业顶尖”

Derek 2025-7-10 10:20 0277 所属专栏纺织资讯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她手握20余篇论文、5项发明专利,却选择离开实验室舒适区;她参与过国家“863”“973”项目,却转身扎进创业浪潮;当可吸收缝合线长期被进口产品“卡脖子”,这位中科院博士用两年时间,带领团队攻破全产业链技术壁 ...

她手握20余篇论文、5项发明专利,却选择离开实验室舒适区;她参与过国家“863”“973”项目,却转身扎进创业浪潮;当可吸收缝合线长期被进口产品“卡脖子”,这位中科院博士用两年时间,带领团队攻破全产业链技术壁垒,让东太湖的一家年轻企业站上了行业制高点——她是赵莉,苏州焕华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个用纤维编织中国医疗科技自主创新梦想的破局者。


转身:从实验室到产业前沿


博士毕业后,赵莉就加入了科研中心,但她始终觉得,科研成果只有变成产品,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赵莉先后加入几家与生物医用材料相关的企业,然而由于生物材料研发成本高、投入大,企业的业务重心逐渐转移,这使她一度萌生退意。此时,东华大学的教授老友向她推荐了焕华纤维,这家初创企业聚焦聚乙醇酸材料的国产化攻关,与她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更打动她的是企业董事长和东华大学技术团队的大力支持和信任。尽管面临诸多质疑,但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将不再局限于论文和专利,而是能真正应用于临床,赵莉最终下定决心,于2023年11月正式加入这家东太湖畔的企业。


突围:破译“卡脖子”密码


在焕华纤维,学以致用是赵莉随时随地的感受。她的技术方案能直接进入生产线验证,团队的工艺改进方案当月就获得资金支持,这种高效协同让她动力十足。


创业初期,团队连一台适配聚乙醇酸特性的纺丝设备都找不到。“国外设备不仅价格高昂,关键参数还被封锁,但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赵莉带领技术团队,在东华大学医用材料课题组的支持下,跑遍国内做纺丝设备的厂家,线上线下无数次讨论方案,并多次小试、中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团队成功研制出适配聚乙醇酸特性的专用纺丝设备,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车间建成后,赵莉带领团队白天泡在车间里调试设备,晚上分析数据,1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十万级的洁净车间,成了赵莉的“第二个家”。


同年10月,聚乙醇酸缝合线正式投产。从医用级树脂颗粒制备到精密纺丝、多规格编织,再到涂层处理,全流程技术均由团队自主攻克,真正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


纺丝速度提升30%,成本降低40%,看着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报告上的“产品性能国际领先”,赵莉知道,这条全产业链自主化的路走对了。


初心:让中国创新成为行业顶尖


如今,赵莉依然保持着科研人的习惯,每周雷打不动参加技术研讨会,亲自把关每批原料及成品检测数据,办公桌上摆着的不是荣誉证书,而是一根根不同规格的缝合线样品。


“从树脂到缝合线,我们走了整整两年,但从跟跑到领跑,可能还需要更久。”看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检测数据,这位女博士的目光异常坚定,“实验室的论文写得再漂亮,不如手术室里医生的一句‘这线好用’。”


赵莉告诉记者,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延展产品线,逐步覆盖神经外科、心血管等领域。


“我坚信,在政策推动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能实现‘打破进口垄断,成为行业顶尖’这个目标。”赵莉说。



( 转自: 纺织资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