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外贸的中坚力量之一,纺织业在中国外贸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自给自足到“衣被天下”,中国纺织业在栉风沐雨中实现长足发展。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904.7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其中,纺织品更是以3.8%的同比增速展现出强劲韧性,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攀升。 宏观数字的背后,是一家家微观主体的凝心聚力。记者通过对纺织业外贸企业的采访了解到,实力担当的中国纺织企业坚持产品创新和工艺研发,向新而行、向绿转型,舒适、健康、环保的产品广受市场青睐,折射出中国纺织业供应链加速转型升级的路径图。 新衣内藏“新工艺” 在中国“丝绸之乡”周村,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全能型”企业尤为令人瞩目——其为全国唯一一家集缫丝、织造、练印染、筒丝染色、长车轧染、家纺制品、丝绸工艺品和内外贸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综合性丝绸生产经营企业。 今年,该公司研发推出了可机洗真丝面料和丝菌草面料两款新品。公司业务员黄倩茹对记者介绍,可机洗真丝面料是通过丝蛋白改良渗透复合生物技术研发的一款产品,具有不易磨损、纰裂、泛白和缩水的特性。经过特殊处理,可机洗真丝面料的耐磨性、抗皱性和防缩性大为增强,经过多次机洗依然能保持平整顺滑,极大提升了真丝面料的性能。“这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因频繁更换衣物而产生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 “真丝产品的一大特点是舒适性。”黄倩茹说,可机洗真丝面料保留了桑蚕丝良好的亲肤性,不仅不会破坏蚕丝本身具有的独特光泽和质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真丝的柔软度和细腻度,其“轻”“柔”“滑”的特点提升了穿着的舒适度。 “丝菌草天然有光泽,面料与桑蚕丝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较强的抗菌性。”黄倩茹表示,丝菌草栽培不受地域限制,对温度和土壤要求低,适应性强,有利于大规模种植。此外,丝菌草面料在处理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抗菌化学物质,可自然降解,绿色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两款新品背后,勾勒出该公司持续投入研发的前进轨迹。黄倩茹表示,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 “公司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日韩等市场,近年来亦在向共建‘一带一路’市场进军。”黄倩茹介绍,今年一季度公司出口额达5000万元。 “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专门成立了外贸部门和电商部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黄倩茹说,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建设,推出定制化产品服务和一系列符合目标市场审美需求的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创新紧盯“碳轨迹”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国际消费市场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外贸纺织企业不断研发环保产品,积极向绿色转型,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就研发了一款环保拳头产品——黏胶染色纱线。 “这款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不加盐促染,不对外排污水,所有水都会循环使用。在染色过程中,水的使用量比传统染色工艺大幅减少。”浙纺集团董事长施闻雷对记者表示,这款产品凭借蕴含其中的环保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施闻雷介绍,黏胶染色纱线应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非水介质环保染色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染色环节以硅基介质替代水,染色无需加盐促染,活性染料固色率可达90%,后道水洗次数大大减少,从源头解决了黏胶纱线染色产生的废水问题。 记者了解到,每染一吨黑色黏胶纱,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相比传统水浴染色,用盐量从400千克降至0,染料用量从50千克降至40千克,污水产生量从50吨降至30吨。与此同时,通过水回用技术,非水介质染色产生的废水能够全部回收,从而实现废水零排放。 施闻雷表示,黏胶染色纱线可以制成色织布或者直接制成袜子、毛巾等产品。色织布通过无水印染的纱线设计,无论是手感还是外观,整体效果均超过水染产品。 “近几年,公司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发现,国外品牌商的环保理念大幅提升,客户对这类产品的咨询也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能将相关产品推广到全球市场,吸引更多优质的品牌客户。”施闻雷说。 成立于1979年的浙纺集团是国内专业的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纺织品、服装、家纺的出口,以及棉花、棉纱、坯布等纺织原料的进口。此外,公司还成立了研发中心,为客户提供设计和成衣打样服务。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2.5%。”施闻雷直言,公司正在推进多元化市场布局,将更多环保理念和创新技术融入产品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 转自: 纺织资讯网 ) |
2025-5-15
2025-5-15
202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