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以在营项目数和总商业面积计算,砂之船、杉杉商业是国内奥莱规模前二的企业。两者均以较快的扩张速度、聚焦非一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出名,是中国奥莱市场从一线城市拓展至三四线城市的重要贡献者。
在爱马仕、Gucci、YSL等一众奢侈品都开始“特卖”的年代,唯品会奥特莱斯REIT的出现似乎意料之中。 上交所5月6日信息显示,中金唯品会奥特莱斯REIT状态为“已申报”。如成功发行,这将是内地第二单以奥特莱斯为底层资产的消费REIT,也是第二支以民营企业为原始权益人的REIT产品。 据公告信息,此单REIT底层项目原始权益人为杉杉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为中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以在营项目数和总商业面积计算,砂之船、杉杉商业是国内奥莱规模前二的企业。两者均以较快的扩张速度、聚焦非一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出名,是中国奥莱市场从一线城市拓展至三四线城市的重要贡献者。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大陆市场在营业奥莱项目251家,杉杉商业集团是开业项目数量最多的集团。 在当前火热的市场氛围中,奥莱REIT为何被热捧?我们又应该如何以长期主义的视角看待奥莱前景? 01 杉杉商业:唯品会收购后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9年起,杉杉集团开始对锂电池以外的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并提出打造奥特莱斯产业,此时国内第一家奥莱——燕莎奥莱开业已近十年。 为快速入局打造标杆项目,杉杉联合日本伊藤忠商事、三井不动产株式会社打造出了杉杉第一个奥特莱斯项目——宁波杉井奥特莱斯广场。 杉井奥莱之后,杉杉直到**年才在哈尔滨开出第二家奥莱,以此作为杉杉奥莱独立连锁化的起点。2016年杉杉奥莱郑州店开业,2017年舟山、太原、南昌店接连开业。这年,杉杉商业集团正式成立,专业管理旗下奥特莱斯产业,将原来各项目各自为政的模式往集团化统一管理的方向转变。 2019年7月,被称为“线上的奥特莱斯”的唯品会加强布局线下,大手笔29亿元现金收购杉杉商业100%股权。彼时的杉杉商业,在营奥莱项目五个,另有五个规划建设中。 唯品会为杉杉商业带来了线上电商的打法,不仅上线了杉杉奥莱线上商城,还开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引流,杉杉奥莱在招商时也能从唯品会的众多品牌关系中有所得益。 于唯品会而言,成为“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显然不够,借力杉杉商业打开线下商业版图,是分化竞争压力、未来风险的关键一环。即可为合作的品牌商提供新的实体销售渠道,又可强化唯品会为品牌去库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唯品会的议价权。 背靠唯品会后,杉杉商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每年都至少有两个新项目开业入市,即便疫情也未阻挡其扩张步伐,2021/2022两年各有三个新项目开业。2024年,杉杉商业靠着一年内连开成都店、郑州二七店、大连店和合肥店4个项目,总在营项目数达20家,是目前拥有项目数量最多的奥莱企业。
选址:重资产出击低线城市 快速扩张背后,是杉杉商业错位竞争的策略选择——不在一线城市抢风头,优选二三线省会级城市,并向周边潜力之城扩张。其2024年开业的新项目,覆盖了西南、华中、华东和东北的多个二三线中心城市。 据赢商大数据统计,目前杉杉商业有9个已开业项目处于商业二线及以下城市,占其已开项目数的65%,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比都是连锁奥莱企业中的最高者。 值得注意的是,就开发模式而言,目前杉杉商业主要以重资产方式进行,所有项目均为自持,虽然加大了项目的自主掌控权,但对公司现金流要求较高,在开发速度上有较大限制。 产品:街区形态占比超70% 项目建筑形态看,杉杉商业旗下项目以街区形态为主,占比超70%。一方面,契合奥莱的“休闲购物”基因,实现“半日游”式体验,提升客单价。另一方面,可以便于“滚动开发”,根据招商进度灵活调整地块使用,以及可实现品牌形象强化与运营自主性。
当规模效应开始凸显,杉杉商业的业绩表现同步出现了向上变化。2024年,杉杉奥莱的营业收入为32.85亿元,同比上升17.49%;资产规模由2019年的57.32亿元提升至199.71亿元。
02 资本市场为何热捧奥莱赛道? 如果中金唯品会奥特莱斯REIT发行,将是国内第二单以奥特莱斯为底层资产的消费REIT,这是当前消费REITs中最受关注的细分赛道。 华夏首创奥莱REIT,是国内首单以奥特莱斯作为底层资产的消费REIT。自2024年8月28日上市以来,二级市场价格整体上行,2025年4月16日收盘价为4.329元/份,较基准价(基金发行价2.468元/份)累计涨幅达到75.41%,涨幅长期居于消费REITs乃至全市场前列。 这背后,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趋势。 自2023年以来,奥莱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中「新的增长极」。2023年,奥莱业态销售额约为2300亿元,同比增长约9.5%,近50家奥莱(不含港澳台地区)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创下新高。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估算,2024年全国251个奥莱项目总销售额约为239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为4%左右。 研究成熟市场,常常是有效判断国内走势的经验之道。对标来看,美国专业奥莱运营商Tanger所展现的业绩韧性也给予国内投资人充分的信心。 生于1981年,在1993年上市,Tanger是美国首个上市的奥莱开发商。与规模最大、业态全面的Simon不同,Tanger是北美市场奥莱业态的专业、垂直玩家。 上市30周年,Tanger交出了一份亮眼业绩单:2023年实现了62%的1年期股东总回报、219%的3年期股东总回报,远高于市场水平。上市以来,公司每季度均现金分红,每年股利保持增长,2023年每股分红0.97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1%。 至2023年底,Tanger的资产规模超过1500万平方英尺,包括38个奥特莱斯、1个开放式生活方式中心、1个相邻的管理中心。这些物业主要集中在美国20个州及加拿大的高增长旅游目的地和郊区,每年吸引超1.2亿访客。 按照股价波动轨迹,Tanger上市的32年总体可划分为6个阶段,期间的增长与下跌皆与宏观环境的变化相对应。
总体来看,32年中,Tanger只有在遭遇零售与商业地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时股价会大幅回落,但往往可在经济下行期逆势增长,逆周期特征显著。Tanger创始人Stanley K. Tanger曾说,“经济好时,人们喜欢折扣;经济差时,人们需要折扣。” 经济低迷时理性消费蔚然成风,人们希望花更少的钱购买高质量的商品,性价比成为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重要因素,奥特莱斯的商业价值不断放大。 作为最早一批REITs上市的公司,Tanger在深耕奥莱业态的同时,拥有成熟的资本化运作经验,沉淀了对资产的主动管理能力。 主动管理租户。Tanger通过选择优质租户,提高租赁面积使用效率,增大租金涨幅和调整频率等手段提升租金收入。 谨慎对外扩张。Tanger谨慎稳健的经营策略,是保证公司平稳度过经济波动期的重要原因。 当下国内经济处于结构化调整中,奥莱被重新捧红,但这门生意壁垒极高,非人人可为,护城河体现在品牌运营能力与主动管理能力。 于奥莱玩家而言,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企业一旦以先发优势构建这种核心竞争力,它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将变得稳固,未来的行业格局也将因此而基本定型。 03 中国奥莱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天花板 目前未知中金唯品会奥特莱斯REIT的底层资产及具体财务数据,待招募说明书公布后,赢商研究中心将详细解读。 但在火热的氛围中,我们始终需要冷静地看待奥莱行业之前景。境外消费分流、同业竞争分流和异业竞争分流“三者叠加”,奥莱躺着赚钱已成故事;规模分化、业绩分化、区域分化,奥莱从不是门雨露均沾的生意。 大项目多品牌:造真正的标杆 奥莱是典型的以大为美的线下业态,标杆项目几乎皆有“体量大、品牌多”的鲜明特征。 上海百联青浦奥莱常年位居中国奥莱销售第一的宝座,是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大关的奥特莱斯。经过多轮改造,目前已拥有400多家商铺、600多个品牌。2024年11月百联青浦奥特莱斯二期开工,位于一期东侧,规划商铺数量预计在100家左右,车位整体预计增加约2500个。一、二期项目将跨越新通波塘河道,由两座车行、人行连桥联通,未来整体建筑面积逾20万㎡,完成后有望成为亚洲最大奥特莱斯。
此外,比斯特苏州购物村传来最新消息:项目三期已经启动建设,预计将于2026年春季与消费者见面。比斯特苏州购物村是“比斯特系列”在中国的首个购物村,项目一期2014年5月开业,二期2020年4月开业。三期扩容后,比斯特苏州购物村将扩容20%,容纳品牌超250家,成为比斯特系列全球12个购物村中面积最大的项目。 据赢商研究中心统计,2019年至2024年,国内每年新开奥莱项目平均体量波动上升,于2024年超过11万㎡。这种“巨无霸化”趋势,既是商业地产对消费需求的回应,也是行业迭代的必然选择。 强运营多场景:突破同质化困局 目前,多数二线奥莱陷入"品牌矩阵重叠率超60%"的怪圈:Michael Kors、Coach、Polo Ralph Lauren成标配,但顶奢品牌入驻率不足一线项目的1/3。这种"中间品牌扎堆"现象,迫使运营商通过价格战争夺有限客群,奥莱发展进入非良性轨道。 另一方面,二线城市中产不再满足于单纯购物,更追求"微度假体验"。此背景下,品牌关系更稳固、管理能力更强的头部连锁奥莱玩家先后入局,倒逼着二线城市奥莱消费场景不断进化。 话语权卡位战:头部市场饱和与下沉战场觉醒 快速扩张的奥莱行业已显现临界点风险。部分三线城市20万㎡奥莱出现空置率攀升。当城市奥莱竞争格局呈现“多足鼎立”时,规模竞赛已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城市商业话语权的卡位战。 有人认为,下沉市场竞争薄弱,可以更多选址。但还是回到奥莱“大品牌小价格“的本质,下沉市场大品牌参与度不高,即使品牌愿意下沉,商品款式过于老旧,折扣力度小,消费群体有限,项目招商和经营困难很大,有的只能以文旅概念来掩盖品牌的不足。 以美国为例,其奥莱总数自1990年代末达峰后便步入下行;其背后核心原因为奥特莱斯开业需以品牌正价店过剩库存为依托,同时相比美国,国内电商渗透率更高、物流效率更高,这或亦对奥莱形成部分替代作用。 因此,当前奥莱业态的发展仍有一定热度,但作为项目投入方,一定要把控风险,既要有充足的前端品牌商资源,又要有成规模的后端消费者渠道,二者兼具,才能较好抵御消费分流的问题。 ( 转自: CFW服装经理人 ) |
2025-5-14
2025-5-14
202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