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TX 纺织网 首页 聚合资讯 纺织资讯 查看内容

0 评论

0 收藏

纺织业回流美国,为什么这样难?

纺织探索者 2025-5-13 11:25 041 所属专栏纺织资讯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美国仅存百家棉纺厂” 张先生是山东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该企业在美国有业务,目前还在当地维持着很小的市场份额。他向记者介绍了近几十年纺织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路径,美国纺织业先是转移到日韩,之后又依 ...

“美国仅存百家棉纺厂”


张先生是山东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该企业在美国有业务,目前还在当地维持着很小的市场份额。他向记者介绍了近几十年纺织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路径,美国纺织业先是转移到日韩,之后又依次转到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这是制造业追逐低成本的大趋势,不可能逆转”。


纺织行业是全球工业化最早的行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在《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一书中提及,纺织业在亚洲的迁徙路径十分清晰和果断,展现了制造业犹如游牧民族一样四处迁徙的特性。


“美国仅存百家棉纺厂,百年产业为何走向没落?”彭博社此前发文称,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出了世界第一条拉链,当时该国有近900家棉纺厂在运营。但如今,“美国国内纺织制造业几乎消失殆尽”。一些美国官员将制造业的衰退归咎于中国等国家的“冲击”。


然而,《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政府误解了“冲击”的本质,试图让制造业工作岗位全面回到美国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经济学家认可。更鲜有人相信能通过加征关税达成这一目标。


林雪萍表示,一些美国政客抱怨“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更早的时候用同样的理由抱怨“日本制造”,他们没有注意到当时供应链的实际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后,服装业继续留在美国就是“等着破产”,将制造业务转移到海外,才能继续生存——这是美国制造业供应链向外迁移的**,“当时留不住,现在也无法回去”。


记者关注到,对于纺织业回流,美国国内的声音并不一致。有人称,“纺织业已经死了。”有人质问,“为什么要让这个行业回来?说实话,年轻一代怎么愿意去那里工作?”


据《纽约时报》近日报道,曾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家纺织厂当工人的琼斯对本国政府通过关税重振制造业的想法并不认同。在他们这些退休工人看来,美国纺织厂的工作环境很差,许多人因吸入织物粉尘患上了呼吸系统疾病。


因历史上盛产棉花,南卡罗来纳州部分地区曾被称为美国的“纺织工业走廊”,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该州的纺织产业就彻底衰落。《纽约时报》称,部分居民确实欢迎纺织业回归,但期待该产业以现代化、高科技的形式回归。据美媒报道,今年4月底,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在白宫简报会上表示,美国需要的是精密制造业,纺织业已经成为“过去式”。贝森特称,特朗普关注的是“未来产业而非过去的工作岗位”,此番言论引发纺织业人士的**。代表美国纺织业的全国纺织组织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格拉斯在致贝森特的信中写道:“您的言论让业界深感沮丧。”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告诉记者,贝森特代表了华尔街的利益,但一些政客关注的是选民的支持率,这些选民更关注就业,纺织业回流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陷入了两难局面,高价值产业回流能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保持引领地位,但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没有显著效果。”


“美国没有劳动力、技能、材料和基础设施”


李海东说,美国需要纺织业,因为该行业能解决低收入群体和失业群体的生存问题,但现实推动起来并非易事。


谈及美国纺织行业回流,张先生告诉记者,“绝对不可能”。他表示,影响产业回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在东南亚,一些纺织厂的缝纫机前,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美国人更不可能重拾这种沉重的体力劳动”。张先生的企业也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设厂,对此他感受比较深。据他了解,日本本土的纺织企业中,一线员工年龄也都偏大。


张先生称,“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让美国70、80、90后工人及他们的孩子回归纺织业,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即便美国人愿意重新回到缝纫机前,张先生也认为,“这种工作有一定技术含量,不是干一两个月,工人就可以熟练地操作缝纫机。我们工厂正在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但也需要人去操作(机器),员工要理解每道工序的底层逻辑,才能去干”。


张先生提及,很多人以为可以通过机器人解决人工问题,但在实际生产中,要用机器人替代缝纫工还是很难的。


张先生解释说,“现在机器人可以跑步、翻跟头、上舞台跳舞,但要从事对准针眼等缝纫工作,就需要其手部零部件和人手一样精准灵活,这是非常难的。”


张先生的企业也在研发机器人,他介绍说,“我们工厂在印花环节使用机器臂,机器臂抓一件衣服放在印花案板上,再把图案印上。实话实说,它跟人还是有差别的,因为衣服是摞在一起的,有时候稍微差了几微米,就可能抓起两件,或者衣服摆得不正,那么印花位置就不对,可能这件衣服就废掉了。”张先生认为,纺织业链条很长,印染、染整等诸多环节,都很难用机械化程序控制,“机器人完全取代人去做这些工作,实在太遥远了”。


多家美国服装企业的高管此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虽然“美国制造”的倡议正促使一些美国服装零售商扩大本土生产,但由于美国本土产能有限,加之劳动力成本高企及关税因素推高生产成本,行业大规模回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市场销售的约97%的服装和鞋类都是进口的。中国是美国服装进口的最大来源国。该协会首席执行官拉马尔说,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小幅增长,但“美国没有劳动力、技能、材料和基础设施”来大规模生产服装和鞋类。


迈阿密大学供应链专家表示,“服装业岗位很难回流,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根本不具备竞争力。”路透社称,纽扣、布料等辅料仍需进口并承受关税成本。中国是美国最大面料供应国,由于美国的关税政策,服饰品牌Gambert的纽扣采购成本已经上涨了18%。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余翔对记者表示,美国重建纺织业需满足诸多条件,如重建供应链,投资工厂和设备;解决高工资与低技能劳动力的矛盾,培训工人或依赖移民;通过自动化和补贴降低成本;确保市场对“美国制造”纺织品的需求;出台补贴等支持政策;发展绿色纺织技术以提升竞争力等。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型工业化研究室主任黄郑亮对记者分析称,美国重建纺织业,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一是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纺织工人;二是供应链,保障棉纱、棉布等纺织材料供应;三是集群,纺织业对成本-效率要求较高,产业集群能控制生产、供应、运输成本,提高规模效率。


“美国纺织业回流的可能性很低,产业回流需依靠政府补贴、自动化投资,但要付出物价上涨、财政负担等代价。”余翔说。《纽约时报》称,美国有批评者认为,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服务业,强行将纺织等制造业回迁将推高消费品价格。


黄郑亮也认为,美国纺织业规模性回流的可能性很低。他告诉记者,美国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2023年制造业的平均时薪为27美元,是越南的6倍。即使部分公司使用纺织机器人,但机器人的控制、用电、软件服务成本也难以满足纺织业的成本控制要求。此外,美国本土缺乏纺织材料的规模化供应,即使纺织产业回流美国,大量的布匹、棉纱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成本更不划算。


强行回流将破坏全球贸易体系


林雪萍表示,无论是通过调整关税,还是反倾销、反补贴等政策工具,都无法让美国制造业全面复苏,很多行业是美国无法带回本土的。


张先生介绍说,纺织行业包括纺纱、编织、印染、缝合等环节,目前美国本土仅保留个别环节。谈到最近的外贸形势,张先生表示,“我们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我们还有别的市场可以卖”。


如果美国政府强行让纺织业回流,将会带来哪些影响?黄郑亮分析说,对美国而言,短期可部分提高就业岗位供应数量,但长期来看,纺织产业链重建困难重重,打造从棉花种植到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所需的时间周期、资本周期较长,同时纺织业如果回流美国,将集中在东南部阳光充足的地区,无法解决铁锈带的就业和经济问题,反而加剧了南北产业分化。


黄郑亮进一步分析称,对全球而言,美国若强迫纺织业回流,将对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出口造成压力,未来这些地区的国家将寻找替代市场,促进全球纺织业供需的局部调整;对于纺织业跨国公司来说,将采取“双轨制”,即在美国建立纺织工厂满足“美国制造”,在南方国家保持产业集群,保证规模生产效率。


英国“非洲机密”网站报道称,非洲纺织业将是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马达加斯加的纺织服装业岗位可能流失6万个。


余翔说,纺织业强行回流美国可能导致越南等国经济受损。美国保护政策可能导致贸易报复,也可能会推动行业升级,但初期成本将增加。


“如果美国强行让纺织业回流,那么在原有全球化背景下良性循环的全球纺织业产供链体系将出现断裂和扭曲,不利于全球纺织业互通有无和互利共赢。”李海东说,这种做法满足了美国国内特定群体的需求,但也损害了其他群体的需求,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体系,损害了更多国家和群体谋求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需求。



( 转自: 纺织资讯网 )